2025年兰州小升初学生政策变动

尘埃未定 2025-08-13
回答数 2 浏览数 631
首页 > 小升初政策 > 2025年兰州小升初学生政策变动

共2个回答

傲世俊颜 傲世俊颜
2025年兰州小升初学生政策变动

各位兰州小升初的宝爸宝妈们,注意啦注意啦,2025年的升学政策热乎乎出炉啦,今天咱就用唠嗑的方式给大伙儿扒一扒,保证让你听得明明白白,再也不用当“政策盲”啦!

先说个大方向哈,今年还是老规矩,免试入学、相对就近,简单说就是不用考试,离家近的学校优先考虑,再根据户口啥的对口分学校,总的来说就是“大稳定、小调整”,这点家长们可以先把心放肚子里。全市四个区,16所初中等着娃们,31所小学对口分,其中17所是整个学校一起打包分过去,操作起来还是挺规范的,想搞小动作、走后门?门儿都没有!必须公平公正,透明得像你家窗户玻璃!

接下来重点来啦,今年政策有哪些新花样呢?

首先是报名缴费啥的,今年可方便多啦!搞了个**“一网通办”,公安、住建、教育部门都联动起来了,报名、审核材料、录取,手机上戳戳就能搞定,简直是“懒人福音”啊有没有!就算你想线下办,也保证你“只进一扇门”**,不用再跑断腿啦,这波操作必须给个赞!

家里有俩娃、仨娃的家长注意!今年超贴心,推出了**“长幼随学”**政策!啥意思?就是说你家老大老二想在一个学校上学,没问题!只要你自愿申请,教育局会想办法帮你安排,尽量让娃们在一块儿,爸妈接送也能省点事儿,再也不用东西南北两头跑啦,是不是超给力?

然后是大家最关心的录取时间问题,今年可是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电脑派位,就是那个拼运气的时候,第一志愿是5月30号,第二志愿是6月4号,想知道结果?6月5号下午3点到晚上10点,登录系统就能查,到时候记得定好闹钟,比抢演唱会门票还刺激!至于那些对口划拨的,7月2号统一公布名单,不管你是本地娃还是外来的娃,都一视同仁,按规矩来!

民办学校这块儿也得好好说道说道。拿那个兰州学府致远学校举个栗子哈,七里河区的娃,不管你是学籍在这儿还是户口、居住证在这儿,第一志愿、第二志愿都能报。但如果你是其他区的,那就只能报第二志愿了,而且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还不能是同一个学校,这点可得记牢了,别报错了志愿哭鼻子哦!录取的时候,人家民办校可是先挑第一志愿的娃,第一志愿没招满才看第二志愿。第二志愿呢,七里河区的娃又优先,剩下的名额才轮到其他区的娃,所以想报民办的,志愿顺序可得好好琢磨琢磨,这简直比高考填志愿还考验智商!

对外国语学校感兴趣的娃注意啦!今年外国语学校的多语种班也改革了,新加了个西班牙语种,以后想学说西班牙语,去西班牙看斗牛、吃海鲜饭的机会来啦!而且录取也方便,只要你中考成绩够了城区公办普高的最低线,就能直接升高中部,相当于“一条龙”培养,省心!

政策讲了这么多,对咱娃到底有啥影响,有啥要注意的呢?

第一,信息从哪儿来?简单!微信搜**“兰州本地宝”**,回复“小升初”三个字,啥招生方案、划片范围、报名入口,全都有,比你家隔壁王大妈知道的还详细!

第二,户口和居住证!这个太重要了!外来的娃,你的居住证地址得跟人家调配方案对得上;外地回兰州上学的娃,户口在哪儿,赶紧提前去登记,别临时抱佛脚,到时候耽误事儿!

第三,民办校志愿策略!刚才也提了一嘴,非七里河区的娃想报民办,第一志愿一定要选个把握大的,不然就只能指望第二志愿,还得看七里河区的娃挑剩下的,难度系数瞬间上升好几个level!

最后再啰嗦一句,今年的政策虽然有变化,但免试入学、对口划拨这些核心原则没变,公办校划片还是**“人房户一致”优先**,民办校一个班也不能超过40个人,总的来说就是稳中有进,小步快跑。各位家长们,政策吃透了,心里就有底了,接下来就陪娃好好准备,祝所有小升初的娃都能去到自己心仪的学校,加油,奥利给!

1小时前发布 回复
 烈酒半浊 烈酒半浊

2025年兰州小升初学生政策变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招生原则:2025年全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继续坚持属地管理、免试就近、全纳平等、阳光招生、公民同招原则。

  2. 招生条件:凡年满六周岁(2019年8月31日前,含8月31生)的本市户籍适龄儿童和符合条件的非本市户籍来兰人员适龄随迁子女必须依法注册入学。

  3. 招生时间:小学阶段各县区小学招生方案应于6月上旬向社会公布,招生录取工作最迟应于8月完成。

  4. 公办小学招生办法:合理划定招生片区;落实教育入学一件事;继续实行排序录取。

  5. 特殊群体招生:全力保障来兰人员随迁子女入学;依法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切实落实各类优抚对象子女教育优待政策;落实义务教育多孩子女长幼随学政策。

  6. 工作要求:规范招生行为;严格均衡编班;加强学籍管理;规范收费行为;坚持阳光招生。

以上就是2025年兰州小升初学生政策变动的主要内容。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政策变动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促进教育公平,因此家长和学生在关注政策变动的同时,也应该理性对待,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选择。

1小时前发布 回复
推荐站内搜索
推荐栏目
最新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