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2025年小升初政策

战场较量 2025-03-27
回答数 3 浏览数 342
首页 > 小升初政策 > 莆田市2025年小升初政策

共3个回答

 安素若昀 安素若昀
莆田市2025年小升初政策

根据2025年莆田市小升初政策,主要调整内容如下:

一、招生原则
  1. 就近入学与公民同招

    实行“学校划片招生、生源就近入学”原则,保障教育资源均衡分配,确保各片区教育资源相对均衡。公办、民办学校同步招生,民办学校优先满足本区域学生需求,不得跨区域招生。

  2. 免试入学

    严格执行免试入学政策,禁止通过笔试、面试、评测、简历等任何形式选拔学生,也不得以竞赛证书、学科成绩等作为招生依据。

二、报名与录取
  1. 报名时间与方式

    • 报名时间:2025年2月27日启动生源采集,具体报名时间需以官方通知为准。

    • 报名入口:通过莆田市教育局官方平台或指定网站进行。

  2. 录取规则

    • 公办学校 :实行单校划片入学或多校划片组合方式,未超过核定计划数的学校直接录取全部报名学生。

    • 民办学校 :采用免试电脑随机录取,补录时面向未完成招生计划的学生。

    • 学位确认 :被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同时录取的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确认学位,逾期未确认的默认分配公办学位。

三、政策保障
  1. 随迁子女入学

    保障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随迁子女、残疾儿童少年等群体入学,实现适龄人口全覆盖。

  2. 资源均衡配置

    通过推进学区化治理、集团化办学、教师跨校走教等措施,提升薄弱学校教育质量。

四、其他注意事项
  • 公立学校不得以任何形式违规跨区域招生,民办学校不得以竞赛成绩等作为招生依据。

  • 被民办学校录取后放弃公办学位的,由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

以上政策综合了教育公平、资源均衡等多方面考量,旨在规范招生行为,提升教育质量。

1小时前发布 回复
竹排江中游 竹排江中游

以下是莆田市2025年小升初政策的主要内容:

  1. 入学条件:学生需要在小学阶段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同时,也需要关注孩子的兴趣和特长,帮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方向。

  2. 招生政策:预计将继续按照户籍所在地划分学区,确保学生能够就近入学。可能会继续加强招生信息的公开透明度,确保招生过程的公平、公正。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仍将是招生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

  3. 选校政策:对家长来说是一个重大挑战,因为孩子将面对一个全新的教育环境。家长需要密切关注政策的变化,了解学校的教学质量、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以便为孩子选择一个合适的学校。

  4. 入学考试:学生需要完成小学六年级的学业,并且取得相应的毕业证书。此外,学生还需要参加小学升初中的考试,根据考试成绩和学校录取分数线来决定是否能够进入目标初中就读。

以上就是莆田市2025年小升初政策的主要内容。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政策可能会随着时间和实际情况的变化而有所调整,因此家长和学生应该密切关注教育部门发布的最新政策和通知。

1小时前发布 回复
潶铯彩渱_ 潶铯彩渱_

莆田市2025年小升初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免试就近入学原则‌:严格落实“遵循户籍所在地,划定片区,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

  2. 公平、公正、公开原则‌:进一步完善招生信息公开制度,通过教育行政部门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媒体进行招生工作宣传。畅通社会反馈渠道,向社会公开招生咨询电话、投诉电话,设立投诉信箱等方式,主动接受监督,确保招生全过程的公平、公正、公开‌

  3. 县区教育行政部门主导原则‌:县区根据实际情况,负责制定辖区内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实施方案,做好招生入学工作‌

  4. 剩余学位随机派位、相对就近统筹安排原则‌:招生学校在招收符合施教区就近划片入学条件的适龄少年儿童后,如有剩余学位,对申请入学且符合剩余学位安排条件的适龄少年儿童实行随机派位、相对就近统筹安排入学‌

  5. 入学年龄要求‌:小学一年级学生入学年龄为满6周岁的适龄儿童(即2017年9月1日(含)至2018年8月31日(含)出生)。因身体原因需延缓入学的,经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提出申请,出具缓学申请表、县级及以上医疗部门出具的诊断书等材料,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允许延缓一年入学(7周岁)‌

  6. 招生对象‌:包括户籍在学校招生片区内的适龄少年儿童、符合相关文件的照顾招生对象(如军人子女、公安英烈和因公牺牲伤残公安民警子女、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人员及其子女、高层次人才子女和SOS儿童村适龄少年儿童等)、居住在学校招生片区内的外籍人士、华侨、港、澳、台同胞适龄少年儿童以及暂住在学校招生片区内的随迁子女‌

这些政策旨在确保每个适龄少年儿童都能接受到公平、高质量的教育,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

1小时前发布 回复
推荐站内搜索
推荐栏目
最新问答